版次:03 作者:2025年07月19日
在達州鋼鐵軋鋼廠優棒車間,軋機轟鳴如戰鼓,紅鋼奔流似火龍。在這鋼鐵與熱浪交織的戰場上,總有一個身影在軋線上穿梭,他就是優棒車間主任李光桃,一位在軋鋼線上堅守18年的“技術尖兵”。2024年,面對企業搬遷、工藝升級、安全管控的多重考驗,這位“技術尖兵”以變、干、實為行動綱領,用沾滿油污的工裝踐行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奮斗篇章。
搬遷攻堅
三線并行跑出“達鋼速度”
2024年,達州鋼鐵吹響向麻柳新廠區進軍的號角。設備搬遷如同戰場轉移,既要保證老廠區生產不斷,又要確保新生產線按時投產。李光桃主動請纓,在動員會上立下誓言:“設備搬遷不是簡單的位移,而是工藝升級的契機!”
白天,他穿梭在新廠房錯綜復雜的管線叢林間,協調上百臺設備的拆解安裝;夜晚,他組織技術骨干在臨時板房里挑燈夜戰,研討優化方案。面對交錯的工期矛盾,他創新提出“搬遷—調試—生產”三線并行作業模式,將原本需要三個月完成的2#高線搬遷工程壓縮至70天。在關鍵設備安裝階段,他帶領團隊連續奮戰24小時,用冰水浸濕的毛巾反復擦拭額頭提神,最終提前10天實現試車投產,并創下單日產量破紀錄的佳績。
“等不是辦法,干才有希望!”這句被李光桃喊得沙啞的口號,化作團隊攻堅的精神動力。當第一根合格鋼材從新生產線呼嘯而出時,同事們發現,他們的主任正倚靠著工具箱站著——安全帽下的面容,比搬遷前憔悴了許多……
技術破壁
從“門外漢”到“創新標桿”
雙高棒投產戰役打響時,李光桃迎來了職業生涯的轉折點。面對全新的棒材生產線,他坦言:“工藝差異讓我倍感壓力,但組織的信任就是我前進的動力。”他迅速調整心態,揣著技術手冊扎進生產一線。深夜的辦公室里,他捧著棒材軋制技術手冊自言自語:“45度無扭精軋機的咬入角該怎么控制?”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他鉆研技術的思考軌跡。
“鋼鐵是有生命的,要聽懂它的呼吸節奏。”設備調試期間,李光桃像醫生聽診般俯身在軋機旁,用耳朵辨別生產過鋼的異常振動,用手掌感受溫度變化。為掌握第一手數據,他連續20小時記錄軋輥溫度曲線,經過反復試驗,創新的動態水冷調節系統,讓生產線非計劃停機減少30%,生產效率提升15%以上,成材率提升至101.2%,不僅創下國內同類生產線試生產階段最佳紀錄,更填補了川內高線生產動態調控技術的空白。
管理聚力
以安全為基向精進發力
“嚴是安全之本、松是事故之源。”這是李光桃始終堅守的信條。在新廠搬遷和生產過程中,他創新開展“三個一”安全工程:每周一次安全知識講座、每月一次實操技能培訓、每月一次現場操作檢查。今年2月的一天,他感冒發燒仍堅守在冷床區域。當發現檢修人員未執行停電掛牌制度就準備作業時,向來溫和的他突然嚴肅批評:“安全規程是生命線,對自己不負責就是對家人不負責!”事后他紅著眼圈解釋,罵得狠是因為愛得深。正是這種剛柔并濟的管理,讓車間創造了從搬遷到現在“零事故”的紀錄。
面對雙高棒線和優特鋼線整合成優棒車間的新挑戰,作為主任的他深知自己責任更大。他以“持續改善、節能降耗、創新發展”為方向,成功主導實施多項技術創新。他提出的改進軋線上催掃氣器進口結構,有效減少了堆鋼事故的發生;創新軋輥全生命周期管理,延長使用壽命20%;設計防護裝置,降低勞動強度30%。正如他常說:“生產沒有終點,只有持續優化的起點。”
站在優棒車間亮麗的參觀通道上,李光桃望著火紅的鋼坯在輥道上奔騰,對身邊的同事說:“咱們軋鋼,其實也是在錘煉人生。企業轉型需要每個螺絲釘都發光發熱!”這位先后榮獲“生產工藝質量標兵”“優秀員工”的共產黨員,始終以黨性為指引,用行動詮釋著“變中求進、干中突破、實中創新”的鋼鐵哲學。在他布滿老繭的手掌里,緊握著的不僅是軋機工具和圖紙,更是一個鋼鐵匠人的使命與榮光。□通訊員 黃建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