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次:02 作者:2025年07月04日
志愿填報咨詢會上,學生咨詢工作人員志愿填報事項。(楊航 攝)
今年是四川新高考落地首年。志愿填報單位從“院校”變為“院校專業組”,填報數量激增至45個,換算歷年分數需結合“一分一段表”……這些新規則如同一團團迷霧,籠罩在許多家庭心頭。目標明確的家庭主動開啟“信息戰”,而一些茫然無措的家庭,則將選擇權交托給志愿填報機構。
四千元買一份心安
“怕搞砸了娃兒的人生大事。”宣漢縣的王小艷聲音里透著疲憊。兒子劉奎余是家中第一代大學生,身為文科生,全家面對高考志愿填報這道復雜的選擇題,“完全摸不準”。
新高考規則讓這對母子摸不著頭腦,厚達500多頁的填報指南讓一家人犯怵。高考結束,當劉奎余查得545分的成績——這比預估足足高出30多分,短暫的驚喜轉瞬被更大的焦慮淹沒:之前鎖定的院校與專業瞬間變得不再穩妥。
“專家都說沖一沖、穩一穩、保一保,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。”劉奎余的焦慮幾乎穿透電話線。父母在宣漢務工,文化程度不高;親戚中“學問最高”的二爺爺年過五十,也只建議“讀師范穩妥”。一家人面對那本厚重的指南,束手無策。
校門口,一家志愿填報機構正在發放傳單。這像是一根救命稻草,劉奎余迅速撥通了傳單上的電話。當天上午,他如約來到學校附近一家賓館的標間——機構的臨時辦公室,一位工作人員已在此等候。一上午的溝通并未讓劉奎余的方向變得更清晰,但工作人員那句“談好了之后才繳費”,讓他萌生了嘗試的念頭。
志愿填報服務的價格從2000元到上萬元不等。向周圍親戚朋友打聽后,同樣迷茫的王小艷夫婦漸漸明白:這些機構主要提供信息參考,最終判斷還得靠自己。權衡之下,他們選擇了身邊多數人的選擇:4000元的中檔價位。
這筆錢,相當于王小艷辛苦工作一個月的工資。然而付錢時,她卻沒有猶豫。“我們不懂,怕搞砸了娃兒的人生大事,只能信專業的人。”她爽快地掏出了這筆積蓄。
然而,焦慮并未隨繳費結束。機構提供的方案中,西華大學、西華師范大學等師范院校列在前位,但并未詳細分析過程,只給了幾個可報考的學校和專業。夫婦倆不放心,又去咨詢兄弟姊妹、親戚朋友,甚至鼓起勇氣聯系了久未往來的、文化程度稍高的人。上班間隙,王小艷的手機屏幕也常亮著,不斷刷新著填報信息。
最終,一家人決定回歸兒子自身意愿。此前,夫妻倆本想讓兒子選物理類,但考慮到兒子物化生成績確實薄弱,最終尊重他選擇了歷史類純文科方向。“他已經成年了,要為自己以后的人生負責。”王小艷坦言,“我們擔心替他選的路,日后他會后悔埋怨。”這次找機構填志愿,也是兒子劉奎余主動告知父母的。
如今,志愿填報雖已塵埃落定,王小艷的焦慮卻日益增長。她每天早、中、晚雷打不動刷新錄取查詢頁面,心底那根緊繃的弦絲毫未松:“要是錢花了還落榜,咋辦?”
這份沉甸甸的憂慮,或許唯有等到錄取通知真正抵達的那一刻,才能暫時消除。
一個家庭的
志愿填報“信息戰”
與王小艷家的迷茫不同,身為教師的文聆入選擇了另一條路——“自力更生”。女兒高考成績570分,目標極其明確:鐵了心要學中醫。分數與預估相差無幾,方向清晰,這讓文聆入一家在填報志愿時心態更為平靜。
女兒希望留在川內,成都中醫藥大學無疑是專業度、城市影響力和發展前景上的最優選。然而,填報過程并非一帆風順。最棘手的難題是該校的“專業組陷阱”——中醫學與中醫養生學、康復治療學等專業混編在同一個專業組錄取。一家人通過加學校QQ群、查詢官網、咨詢中醫院醫生了解到:中醫學學習內容更為廣泛,涵蓋養生、康復專業內容。“中醫博大精深,我們希望孩子在大學階段廣泛接觸中醫,到研究生階段再確定深入學習方向。”
“沖中醫學怕調劑到養生學,直接報又覺得浪費分數。”這個矛盾讓全家爭論不休,直到填報截止前一晚才艱難做出決定:忍痛將成都中醫藥大學挪到志愿表后方,基本放棄了錄取希望,轉而將湖南中醫藥大學、湖北中醫藥大學等外省強校放在前列。“我們寧愿賭一把省外更穩妥的中醫學專業機會。”文聆入解釋道。
為何不求助志愿填報機構?文聆入態度明確:“填志愿無非是多了解信息,但命運要自己掌握。機構水平參差不齊,你無法確認對方是否真專業,而且聽說真正資深的老師未必會親自操作。價格也確實昂貴。”身為教師的她,對自主完成這項任務有信心。
為了填好志愿,文聆入一家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。他們嘗試了多種途徑:從免費的夸克APP志愿填報功能,到城區的志愿填報公益講座,再到省上組織的招生咨詢會,這些活動他們一場不落。高考剛結束,丈夫就投入了第一筆“啟動資金”,花費200多元購買了“優志愿”APP的會員服務。這個付費工具很快成了他們的主要輔助手段之一。“輸入孩子的分數、意向就讀區域、理想專業和院校類型后,系統就能篩選出一批推薦學校和專業列表,效率很高。”文聆入坦言。
然而,依賴工具也伴隨著不安。“付費的優志愿APP確實是我們用得最多的,”文聆入話鋒一轉,“但使用時心里總是不踏實,擔心萬一有些適合的好學校沒被系統推薦怎么辦?”這促使他們采取“交叉驗證”策略:同時使用其他軟件工具進行比對,綜合吸收不同平臺的信息作為補充。
學校發放的志愿填報參考書,被夫婦倆反復翻閱,特別是關于全國中醫藥類院校的部分,幾乎被翻得卷了邊。“我們把所有中醫藥相關的學校、專業都梳理了好幾遍,”文聆入回憶道。為了更清晰地比較和決策,他們制作了詳細的表格:將近似的目標學校和專業一一列出,嚴格依據過去幾年的錄取分數線進行排序和“沖、穩、保”分類。但這并不能一勞永逸——他們時刻關注著各校官網發布的招生章程,“一旦發現信息有變,我們的表格就跟著動態調整。”
在這場“信息攻堅戰”中,女兒也主動參與進來。“不僅我們在努力,孩子自己也非常上心。”文聆入欣慰地說。女兒經常在網上查詢目標學校的各類生活細節——從宿舍環境、食堂口味到校園氛圍,力求對未來可能的生活環境有更全面的了解。
這種全方位的深度投入貫穿了整個填報期。“一直到7月1號志愿填報截止前的最后1天,我們都還在根據掌握到的最新信息和討論結果修改志愿。”文聆入說。
截至發稿前,這些家庭仍在煎熬中等待。王小艷的手機里存著機構老師的承諾:“沖不上退一半錢。”而文聆入的女兒已開始研究湖北、湖南高校周邊租房價格——她大概率將離開四川求學。當錄取通知書抵達時,這些掙扎能否兌換成心安?答案仍在路上。
□記者 文莉萍